都说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这个天命是什么?
各有各的说法。
按照林建国自己的理解,这个天命就是规律。
不是义务教育阶段教给我们的自然规律,也不是氢氦锂铍硼的化学规律,而是对世事冷暖,人心向背的准确把握和深切领悟。
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对于即将天命之年的林老而言,两世为人的经历以及看破生死的淡然,让他的思想升华到了另一个境界。
按照赵暄的说法:“林老现在是活成精了!”
仅仅一份朝廷的封赏诏书,让林老给剖析的一清二楚。
这份辞藻优美、措辞得当的封赏诏书,其实并不是给李化羽他们这些真正立了军功的人看的,而是给整个燕山文武官员的表态和警告。
表态只有一个:对这次胡羯入寇,朝廷非常不满意,甚至已经到了愤怒的地步。
警告则很明确:朝廷已经不信任在任的燕山文武,所以打算另起炉灶了。
晋升一个毫无背景、且逃人出身的李化羽就是这种警告的手段。
这种手段是含蓄的,仅仅只是一种手段。
看上去李化羽似乎风光无限,但实际上却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因为他的风光是建立在整个燕山卫无能的基础上,仅凭这一点就能让李化羽陷入人人记恨、四面楚歌的境地。
这种手段是可控的,也就只是一种手段。
区区一个从四品下的明威将军,且只有两营兵马,军从官还是正统出身的文官李来,所以不论是朝廷,还是燕山上下,都不会担心这个从逃人一下晋升为将军的人扰乱整个燕山的政治生态。
不论是对朝廷,还是对燕山来说,一个明威将军还不足以让他们互相之间的博弈天平倾斜,甚至连砝码都算不上,一道诏书、一个军令就能让这个刚刚崛起,似乎耀眼夺目的逃人将军瞬间跌落尘埃。
朝廷封赏,燕山接纳,且积极配合封赏,这本身就说明了燕山上下的态度:我们知道错了,会改,积极的改。而且接下来不论上面有什么吩咐,我们都照做,积极配合。
朝廷要的,也仅仅就是这个态度。
朝廷的草原方略已经准备数年,绝不可能因为一个易县大营被毁就停滞不前,这份方略涉及到太多人的利益,也关系到太多方面的根本,是一项不得不发动的方略。
林老私下的猜测,这次胡羯入寇未必没有武朝内部人员的推波助澜,甚至是暗中相助。
当然,这个猜测没有证据,但仅仅一个月,朝廷就又调拨了两百万石粮草赈济燕山,同时在谷县、易县两处重新设立大营。
动作之快、决策之果断在这个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简直就像是事先安排好的一样。
燕山上下因为这次胡羯入寇,元气大伤,不论是卫军的折损,还是民众的流离,都迫使燕山文武必须提起十二分的小心来应对朝廷的诘难。
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敢对朝廷的决策虚以委蛇?
燕西村、易县的遭遇,也让原先对北伐草原毫无兴趣的底层民众开始倾向于赞同和认可。
燕山男儿自古热血,挨打了不还手那是不可能的。
之前还担忧着朝廷兴兵,现在确实巴不得朝廷赶紧兴兵,有仇的报仇,没仇的也好挣军功---逃人都能当上明威将军了呢,朝廷还是赏罚分明的!
按照武朝的制度,逃人甚至连民伕都算不上,记录军功也很少,根本没有加官进爵的可能。但这次朝廷不但封赏了明威将军的品级,还加了都司的官衔,这就让燕山所有逃人都为之一振,甚至连奴籍的下苦人也希翼着是否也有这样的机缘。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有了李化羽这个标杆,所有人都巴不得向他看齐。
同样的,有了李化羽这个活着的警告,燕山文武也不敢再怠慢此次北伐,于是乎,朝廷达到了它想要的目的---上下一心,北伐胡羯!
……
https://jiwufengbao.com/book/1261/286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