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层面转入个人层面,苏轼就任杭州通判的时候,正是他政治生命的青涩期,虽然年纪轻、资历浅,但挫折感已经很深了。苏轼本来正有大展宏图、鹏程万里的势头,但恰巧赶上王安石变法,恰巧自己偏偏站在王安石的对立面上。王安石为了保障变法工作的顺利,就需要在中央多安排自己人,把反对派人物贬到地方上去。于是王安石要驱逐苏轼,苏轼要扳到王安石,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两大高手对决,苏轼落败,被外放到杭州做官。杭州副市长的职位对很多人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了,对苏轼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这一时期的苏轼没少思归,比如《蝶恋花》: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在杭州已经待了三年。出游金山,雨后春色一番清丽,人也应该高高兴兴才是,而事实却是“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突然接到家书,信中问自己何时返乡。何时才能返乡呢?自己也不知道,于是“白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杭州任满,转任密州,这一路上苏轼,还是乡思不断。如《卜算子》: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苏轼是四川人,故称蜀客。这位蜀客到了江南,游过江南的好山好水,现在又要离开了。年华易逝,欢宴难再,与其宦海奔波,不如及早归去。这是熙宁七年(1074),全年之中,苏轼词作的一个主要基调就是思归。在京口,苏轼与同僚杨元素欢宴作别,席间作了一首《醉落魄》:
分携如昨。人生到处萍飘泊。偶然相聚还离索。多病多愁,须信从来错。
尊前一笑休辞却。天涯同是伤沦落。故山犹负平生约。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
杨元素不但是苏轼的同僚,而且也是蜀人,两人曾经相约归隐故山,结果谁都没做到。西望四川峨眉山,只能羡慕仙人了。官服脱不去,家乡归不得。词中很有人在官场身不由己的叹息,也很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病相怜。
同年九月,苏轼经过苏州,又做了一首《醉落魄》:
https://jiwufengbao.com/book/18583/4669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