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这个时代所有国家的高层一样,暹罗的贵人们并不在乎自己的国民生活水平如何,只要能保证他们的地位稳固,并且能保证他们自己的奢侈生活,那么哪怕所有国民都饿的半死,也是很无所谓的事。
而华夏帝国开出的条件就是满足了这个心理。
只要同意签约,外国入侵,帝国帮助他们保卫国家;底层造反,帝国帮助他们镇压;朝臣谋逆,帝国不予承认并且会帮助他们维护正统。
更重要的是,签了条约,帝国自己就不会对外蕃国构成威胁了,否则只是向以前那样朝贡的话,帝国可不能保证不会吞并他们。
对于王室和高层来说,签了条约之后,帝国还会让他们享受比以往更加奢侈的生活——汉人在享受方面本就是天下第一,工业水平提高之后,可以享受的好东西自然更多了。
在无须过多关注底层生活,自身安全无忧的情况下,外蕃的高层会自然而然的向着奢侈的生活迈进,即使偶尔能出现一两个惊醒的人,对大局也是于事无补。
说得明白一点,帝国就是要把外蕃变成一个对自己卑躬屈膝的买办政权,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给予一些好处也是理所应当。
暹罗王不像东吁王,以及之前的交趾王那样有很强的Z治野心,他并不想吞并周边领土,增强国力,取得与华夏分庭抗礼的本钱。
暹罗王想要的就是自身的安全,地位和奢侈生活的保障,既然只要签了条约,就能达成这一目的,那么暹罗的使节团自然也不会有太多犹豫。
共和1789年10月,华夏帝国与暹罗王国签署《金陵条约》,暹罗同意华夏的一切要求,以换取华夏帝国册封暹罗国王为帝国外蕃郡王。
暹罗因此成为华夏的第二个郡王级外蕃国,同时,华夏与高丽的《江华条约》以及与暹罗的《金陵条约》,成为之后华夏帝国对外蕃势力的条约样本。
这就是共和1789年,帝国在东南亚方向上的扩张成果——军事上只干掉一个国家,但实际上吞下两个。
而且,暹罗的屈服,使得帝国已经从地理上分割了东南半岛最后两个国家,真腊和东吁的联系,接下来帝国继续扩张,就不用担心他们能够联合起来,共同抵抗华夏的进攻了。
……
“如果一个一个对付的话,真腊不会比占城强到哪去,而东吁大概跟当初的交趾差不多强度。”
徐世杨有些志得意满的对徐睦河说道: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自己不犯错,这两个国家都没有抵抗一年以上的能力,之后一年灭一国会很轻松。”
“那是你的问题了。”
徐睦河内心毫无波澜,灭国大功对他来说似乎已经引不起任何情绪上的波动。
这大概是因为他的任上华夏帝国已经灭国无数了,或者,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今年之后的扩张,就完全是徐世杨自己的问题了。
“为父觉得,今年剩下这点时间,你也不要把精力都放在扩张这类事情上,先考虑一下登基大典的事吧。”
“登基大典交给礼部去办就行了,我没意见。”
登基用什么礼节,对传统文官来说或许很重要,但徐世杨根本一点都不在乎,只要别搞的太难看,顺顺利利完成登基大典,他就没有任何意见。
“你怎么对这种大事都毫不在意?”
https://jiwufengbao.com/book/2092/7662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