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丁零人的兵器也不是吃素的,他们早就已经做好了准备,其实不管王谧如何做。
攻城也好,不攻城后撤也罢,丁零人都不准备让这些百姓活了。
从他们的行径就可以推算的出。
那还有什么好商讨的余地?
既然我们冲还是不冲,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城中的百姓依然要遭殃,那为什么不冲?
不冲,留着丁零人继续逞威风吗?并且以城中数万百姓的性命为要挟?
如果王谧还能有那么幼稚,那么他就不可能统领那么大的一支队伍,接连取胜了!
早就不知道跌到哪个坑里,自生自灭了。
此刻,相比之下,唯一能够解救城中百姓的方法,反而是晋军提早获胜。
只有晋军把丁零人彻底打服,打没,他们才能放下手中的屠刀,不再伤害雍州城百姓。
正是本着这样的认知,王谧才挥师向前的。
伤害也好,损伤也罢,总是难以避免,那么,长痛不如短痛还是更加合理的做法。
上吧!
兄弟们!
为了雍州城的数万百姓,我们也要拼尽全力!
城楼上的翟辽,看到晋军不但是没有把攻势减弱,反而还增强了,登时就傻了。
这什么情况?
完全不按常理行事啊!
太可怕了!
好家伙!
这个火力,更猛了!
这是要干什么?
这简直就是奔着要命来的!
撤吧!
赶紧撤!
翟辽可是一等一的欺软怕硬之徒,看到晋军的火力更猛了,哪里还能在城楼上蹦蹦跳跳?
赶忙让小兵们守到前头,自己呢?
当然是屁滚尿流的跑回城了!
宁肯被活捉,也不能死在这里!
关键时刻,亲疏远近就可以看清楚了,要不说是亲爹呢,你看,这样危急的时刻,当爹的,就知道自己跑路,至于还在城墙那里坚守的翟钊,管他做什么?
凡是我丁零族人都该知道见好就收,见事不好就迅速跑路的道理,哪里还需要提前通气?
有红衣大炮助阵,攻城迅速恢复。
而城楼上的丁零士兵,相比之前又减少了许多,原因无他,都是为了给翟辽腾地方。
他要展示那些被捉的雍州百姓,那就必须要有一块地方,还是要在城楼上,大大方方的展示。
那就必须把城楼上视野最好的一块地方让出来,于是,该安排在那里的士兵也必须都撤下来。
而现在,晋军的攻势突然变猛,就算是丁零人立刻往城上输送士兵,基本上也赶不及。
更何况,先机已失,晋军又怎会给他们机会?
解救活动,即刻开启。
翟辽逃命的时候,自然是要吩咐手下把城上的这些百姓全都杀掉,但是,他人都跑了,手下办事哪里还能那么干脆?
在红衣大炮的掩护之下,晋军将士迅速组织了重新登城,一番激战之后,丁零人再次被打退。
雍州城楼,很神奇的竟然重新回到了晋军的手中。
速度之快,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这些还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还在于,城楼上残留的那些雍州百姓,也被依次的解救下来。
至少,还是多幸存了一些吧!
当然了,主恶翟辽还是逃走了,对于晋军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件好事,那翟辽一向是心狠手辣,诡计多端。
最重要的还在于,他全无底线。
他才不管会在历史上留下什么样的名声呢?那些都是虚的,有什么用处?
乱世之中,四处奔逃的丁零人,早就悟到了生存的真理,生存,本来就没有什么道理可言,更不是什么高端的东西,生存,很多时候就只是生存而已。
为了活着,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也什么都敢干。
于是,现在绝对不能排除翟辽回城之后,再组织一拨百姓做人肉沙包。
这一次,终于被刘裕抢到了出场的机会。
也该轮到他了!
这次北伐大战,打到今天,出彩的都是别人,号称北府战神的刘裕,可还没有攻打下来一个城池。
亲手斩杀一个敌军大将。
这怎么能行?
这怎么说得出去?
要是被同僚们知道了,他大晋战神的脸面还往哪里摆?
虽然北伐的征途还长的很,但是,刘裕已经忍耐不住了,他必须要尽早抢到机会。
再不然,说不定连桓玄那小子都可能抢在他前头!
面对桓玄,刘裕感到了十足的压力,桓玄这小子,实在是太危险了,最关键的还在于,这个小子他完全没有规矩可言,尤其是站到战场上,那简直就是一个时刻都有可能引爆的火炮。
想一出,是一出。
战斗的欲望,比刘裕还要更加的强烈,那可是奔着玩命去的,刘裕当然也是一位战将,也同样不怕死。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刘裕的不怕死,那是为了向死而生,而桓玄呢?他是真的不畏惧死亡的。
这种境界,老实说,刘裕是不可能达到的。
也根本就没有那样的意愿,但是,战场上的荣耀,也只能是自己奋斗得来的。
要想执掌北府,北伐之战便是决定之战!
毫无疑问,并不能跳出王谧的手掌心的刘裕,现在的奋斗目标已经从登上皇位变成了称王拜相。
毫无疑问,对于刘裕来讲,最便捷的目标,就是北府的统领。
若说以往,对于这个职位,刘裕是志在必得并且觉得自己肯定是当仁不让的合适人选。
但是,今天,一切似乎出现了一些不大不小的变数。
这变数,便是桓玄。
这位军中新人,小牛犊,自从他出现在京口,刘裕就感到了十足的压力,这种人,天生就能让人洞察到那种超乎常人的精神力。
当然了,作为同样杀伐果断的刘裕来讲,他也是拥有这种力量的,不过,相比桓玄,刘裕的力量是一种综合性的力量,有爆发也有控制。
而桓玄,那就是纯纯的破坏力了!
那破坏力,可是摧枯拉朽的!
https://jiwufengbao.com/book/22660/15524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