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熟悉,再加上在学校的时候顺从惯了,翁星辰还同意了科研管理系统的建议,‘领取’了系统分配给他的五位同领域的应届毕业生助手,然后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展开了研究。
一切跟他在学校也没什么区别,只不过设备先进的让他感动,关键是能耗那么高的设备,他可以随时启用,那么贵的耗材也可以大量使用。
期间,科研管理系统还为他提供了大量的从各种预测性科研论文里搜集到的猜想和实验方向,一如他的博导给他的指导。
简直是校园实验室的完美进阶版的实验工作就开始了。
半年多的时间,他领取到的那个任务没完成,反而数据翔实、路径清晰,但却有些稀里糊涂的在科研管理系统的引导下,搞出了一项未曾设想新成果。
按照科研管理系统的解释,除了机床厂那边之外,总部这边的实验室目前集团没有安排目标太过于明确的科研项目。
只是结合了员工们最擅长的科研领域,以及他们提交的科研计划书,整理总结了几个相关性最高的科研目标。
所以他领取的任务是可以视研究进度进行‘适当’变动的。
而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变动中,他和自己的小团队,就完成了一个他自己都有些意想不到的成果。
……
石墨烯是材料学最热门的研究领域,没有之一。
热门到跟材料科学有关或者无关的企业,都要强行跟它扯上关系,产品中也一定会有一款别管实用与否、或者纯属于概念级的产品。
什么石墨烯充电宝、石墨烯冲锋衣、石墨烯面膜、甚至还有石墨烯抗菌内裤等等,简直就好像石墨烯已经成了跟钢铁、塑料一样,走进了日常生活中各个领域的普通材料一样。
而他的这个项目小组的科研成果,当然不是这种割了消费者再割股民的、铸‘梦’集团都不敢玩的梦幻玩意。
石墨烯很有趣,它天然存在,但难点却是制备。
目前最主流的制备方式有六种,为机械剥离、氧还原、取向附生、碳化硅外延、溶液烘干和气相沉积。
其中机械剥离法就是传说中用胶带一次次的把薄薄的石墨沾下来,最后剩下最薄一层就是石墨烯。
这项技术看起来是最‘笨’的办法、也是最简单的办法,甚至普通人都能用专用胶带撕出石墨烯,但是不用想也明白这种方式根本就别提什么工业化量产。
而对这项技术升级优化最厉害的还属中州。
中州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简单高效的绿色剥离技术,通过“球-微球”间柔和的滚动转移工艺实现了少层石墨烯(层数3.8±1.9)的规模化制备。
也就是能制作出一到五层石墨烯这种二维平面材料。
但是这种制备方式批量制作的材料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有效应用。
其他的制备方法虽然方式不同,但是内核也都差不多,就好比气相沉积法中的化学气相沉积法,
它主要的作用就是把石墨烯融化、用‘蒸汽’覆膜在某种器件上,比如说触摸屏,还有加热器件覆膜,用于防腐蚀。
取向附生法用的是稀有金属碳渗入工艺。
这些工艺都有着自己的缺陷,或是产量方面或是质量方面。
https://jiwufengbao.com/book/23773/7200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