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昨天下午,大致是寅正二刻左右吧,中宫来人,将这位何君打东宫传走了——一直没有回东宫!今天快到午正了,昭阳殿才派了人过去,说什么,何某‘手脚便给,识得眉眼高低,皇后向太子要了这个人’!”
“长公!”韩逸上身前倾,微微压低了声音,“现在寅初一刻——咱们接到诏书,正正卡在丑正,式乾殿……昭阳殿,这个……动作好快!”
顿一顿,“原来是位给使!诏书里未提乡品、秀、孝——怪不得了!”
华廙强压住心头的狂潮,“章甫,还有别的消息吗?”
“暂时没有了!”李冠摇摇头,“这位何云鹤,是在弘训宫那件事的前一天才进的东宫,到底有何来历,东宫的人也语焉不详。既然已经问到了最紧要的消息,我怕耽误事,就先赶回来了!”
“好!好!”华廙点头,“章甫,你辛苦了!先下去歇歇吧!”
李冠出去后,华、韩皆默然不语,两个人都是久历宦海的,皆有预感:大政潮将起!
过了好一会儿,华廙才以一种近乎绝望的语气说道,“安常,我这个中书监,大约是做到头喽!”
韩逸正愈开口,华廙苦笑着摆摆手、摇摇头,“不过……未始不佳!未始不佳!”
其实亦无可安慰,事实上,作为华廙最亲密的助手,韩逸比谁都更清楚顶头上司的窘境。
机要出于中书,武帝朝的早期、中期,中书省煊煊赫赫,有“凤凰池”之誉;中书监虽然官不过三品,但实为天下第一要职,彼时长期担任中书监者,武帝第一信臣荀勖荀公曾也。
但是到了武帝朝后期,杨骏崛起,情形大变,旨意出于后庭帷幄,中书不过承旨草诏,“机要出于中书”成了一句空话。
华廙,就在这种情形下接任的中书监。
做橡皮图章也就罢了,对华廙打击最大、乃至留下终身心理阴影的一件事是:
武帝病重,令中书作诏,以汝南王亮与杨骏同辅政,又欲择朝士有闻望者数人佐之。杨骏得到消息,至中书“借诏观之”,一拿到手,便往怀里一塞,扬长而去。华廙瞠目结舌,却不敢阻拦。过后,亲自过杨府拜访,苦苦哀求,但杨骏不搭不理,就是不把诏书还给他。于是,“以汝南王亮与杨骏同辅政、又欲择朝士有闻望者数人佐之”,便泡汤了。
这件事,韩逸亦是当事者之一——杨骏“借诏”,他也在场,因此,来龙去脉,清清楚楚。
武帝在世之时,杨骏已跋扈专擅至此,今上践祚,他大权独揽,就更加不必说了!说是“机要出于中书”,其实是杨骏的意志出于中书;有时候,他甚至会越过中书,诏书在太傅府草好了,拿进宫来,皇帝过一眼,太后过一眼,便交给门下,门下是他外甥段广主事,当然永不会封他杨太傅的驳,最后一道手续过完,便发往尚书省执行了!
韩逸走过去,将门帘掀开一隙,向外头觑了两眼,放下帘子,转回来,低声说道,“今日之前,诏旨不出胸臆;今日之后,情形大变!这……唉!”
所谓“胸臆”,专指皇帝的“胸臆”。
韩逸说的不错,既然不跟相关人员、机构打招呼便出以手诏,就表示皇帝有了“乾纲独断”之意;若手诏所敕是别样事情,或许还有转圜余地,但皇帝欲拔识者,居然是刚刚几为太傅杖毙的一个人!这不是公然剃杨某人的眼眉是什么?
针尖对麦芒,毫无转圜余地!
相较之下,此君白丁的身份,都不算啥了!
中书咋办?
手诏既然下到了中书省,就是要走正常程序的意思:中书誊正——若有错别字的,可以改定;若有中书认为不合适的措辞,也可以提出改正的意见,上呈御览,待皇帝允准后,誊正,用印,发往门下。
事实上,既为手诏,也可以越过中书、门下,直接下达于执行部门——这是皇帝的权力。
当然,这个权力,只能间或使用,不然,就没有秩序可言了。
承旨?不承旨?
没有不承旨的理由啊!
可是,若承旨,就是恶了杨骏!
https://jiwufengbao.com/book/24361/5975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