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8年的12月18日至22日,bj胜利地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标志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开始了。
至1979年的2月份,正是春节刚过后的正月,河东大队便按上级的工作指示,就开始在忙碌地分田到户了。
时年所谓的分田到户,其实只是个通俗的叫法,因为当地农民的文化和思想水平并没有那么高,也因为那些经历过1950年代初期的分田分地的人还健在,这些老人便翻出了当年的一些叫法来看待这一次的分田和分地,所以,不管上级是什么提法,人们就把它叫做是分田到户,其实,更多的人们通俗的就知道是:在上缴了上级的公余粮和有关任务后,那地里产出的就通通都是归我自己所有了。
在罗家寨,又采用了1950年代初期的、能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做法来分地,首先是把地分成旱地和水田,然后又把旱地和水田分成了上中下三个等级,而其他的犁耙、耕牛和果树等则按好坏状态,进行编号,赋以了一定的人数,然后再由各个家庭自由组合成共有小组来参与分配,分配选择的顺序,则都采用了公平、公正的抓阄的方法来决定。
之后,经过了丈量,经过了分配,田地间便被垒起了一条一条的田埂,原来大块的耕地便被分割成了一块一块、一格一格,这便像是当地男人腰间的“洗身帕”的布格一样,也像百衲衣或袈裟一样,这即刻就给了人一种不一样的视觉冲击了。
罗家寨在1950年代初时,全村在册的人口共有99人,18户人家,全村只有耕地160多亩,人均大约是1亩6分田。而在这一次的分地,全村在册的人口已经增加到了328人,52户人家,全村共有水田250多亩、旱地80多亩,两者相加,人均的耕地大约是1亩。
以此可见,罗家寨的人口已经是翻了3倍还有多了,这是得益于数十年来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得益于医疗卫生条件和水平的改善及提高,得益于人口寿命的延长和繁衍等诸多的社会优越性的因素;而耕地也是增加了一半,这是得益于龙江水库的江东水利的灌溉以及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不断改造和拓荒,但是,其人均耕地的面积却还是减少了。
此时罗海龙的家里要剔除掉迁出户口去上大学的罗伟斌,所以,家里有在册的7个人,他分得了水田5亩3分,分得了旱地1亩7分,这些地分散在了好几个地方,这里有三、五分,那里又有三、二分,另外,他还分得了黑橄榄树一棵,分得了生产队在六、七年前在蟹岗山坡所种作的荔枝树4棵,这4棵荔枝树刚好就在蟹岗山南坡自家家族墓地的旁边,而耕牛、犁耙等则与至亲罗晓光等人共有。
按规定,耕地是可以分、也必须要分,而各村各寨的禾坪前的鱼塘,或山间、地里的鱼塘,还有大队集体所有的山林、竹林和山场等则不可以分,它还是归大队集体所有,但可以被个人承包,在分地的第一年,也许是大家的思想还不够解放,因此,便没有人够胆去承包。
在分地的过程中,常有公社和县里的领导下来指导和监督工作,他们要在大队里吃饭。因此,大队干部便常叫罗海龙提网到富地山中的大队的一口山塘里去打鱼,以用鱼来做菜招待领导。
在此之前的打鱼,大队每次会为罗海龙记个3、5分的工分报到生产队,然后再由生产队按本队的工分价值给罗海龙,但现在分地单干了,那工分便是毫无价值和意义了。
因此,罗海龙便向大队干部提议,他每去打鱼一次,大队只需给他2两煤油票,他就毫无异议并满足了。
时年大队供销社的煤油供应,上级是按大队的总人口来调拨的,而煤油票则是由大队印制和盖章并按规定发放的,这工业品都是十分的紧缺,属于紧俏难得受控的商品,一般来说都是严格按量供应而不会随便多给,但是,那罗海龙的要求却如愿以偿了。原来上级在调拨时会上浮一定的消蚀量,那大队干部便用不会消蚀完的消蚀量来满足了罗海龙的要求。
罗海龙为什么提出要2两煤油票呢?因为正常的每4人每月才半斤的煤油供应量是不够家里照明用啊!因为小儿子罗伟峰和在星期六回来的高中的罗伟芳两姐弟在晚上都在十分用功的读书呢!姐弟俩都需要煤油灯来照明读书呀!
罗海龙此时的一切作为都用在了维持家庭和培养孩子的身上了,这真可谓是父爱如山啊!不是有句话叫做:“顾家的好男人都是为了老婆、孩子和老娘”么?
在分田到户后,人们耕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在瞬间便被迸发出来了!人们的耕作自由了,这便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橄榄核刮屁股看自己的真本事了。
因此,在当年立春节气的前几天,这地还没分呢,那人们便纷纷地去引进、买来了优质的杂交稻种,并在自己家里浸谷催芽,至立春之日,人们便把刚冒芽的谷种撒到了水田畔里去育秧了。
而在分了田后,人们便开始积极的在往自家的地里积肥了。这时,人们缺钱买化肥,那什么是最好的肥料呢?这当然便要数农家的土杂肥和有机肥料了!只要你有力气,它随处可得而又不用花钱。
首先是村前的塘泥,这鱼塘在春节前抓鱼时已被用水车抽干了,这经过了一年甚至是数年淤积下来的塘底的黑乎乎的淤泥便是最好的肥料,因为,当地的土壤大多是属于砂质粘土,这塘泥既能改善土壤增加蓄水性又利于水稻的扎根生长,于是乎,在鱼塘还未蓄水再养鱼之前,便出现了人们争挑塘泥的景象了,全村的男女老少便熙熙攘攘、在争先恐后的把塘泥挑到自家的水田里,还有那屋前屋后的污泥也被人清理挑到了田里,人们以此来改善自家水稻田里的土壤和养分。
其次,人们又到村前屋后、山上山下去采摘逢春生长的臭草等植物的嫩枝叶,然后把它埋到水田里去沤烂,以作有机肥料。
再次,人们又把村前屋后、竹林树林里、村中巷道的狗屎、牛屎、鸡屎、鸭屎等捡扫了干净,也把家里鸡棚鸭棚里的鸡鸭屎清理了出来,然后把它挑到了水田里,这些都是极好的土杂肥。
还有,人们又到土路边、沟渠旁去铲草皮和割野草,待其晒干后把它燃烧,之后,把所得的草木灰以及被燃烧后显得红赤色的灰烬土也挑到了水稻田里。
这样,在一时之间,大家都不用上级来号召及鼓动去大搞爱国卫生运动,那村前村后便没有了污泥、狗屎、牛屎、鸡屎、鸭屎等一切的垃圾、杂草和杂物了,那村前村后就被人们自觉的积肥搞得了格外的干净卫生了。
至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便应节适时地插秧了,人们你帮我、我帮你,三三五五的便忙碌在了自家的田间地头,田间地头便呈现出了一派春耕春种、繁繁忙忙、热火朝天的喜气洋洋的景象了。
在刚分地的早造,罗海龙在分得的1亩7分旱地里种上了花生和番薯,也在分得的5亩3分水田中种了1亩多的番薯,余下的则全部种上了水稻,然后又在花生及番薯地里稀疏的间种了玉米和豆角等往上生长、而不会影响花生和番薯生长和结果的蔬果植物,这便充分利用了自己有限的耕地来解决了家里的蔬果食物所需。
随即,家里的人便忙碌了,干劲也十足了!村里的所有人似乎都忙碌和干劲十足了!
与各家各户的人一样,罗海龙全家人都行动起来了,随着作物的生长,罗海龙和曾淑萍起早摸黑,夫妻俩把自家“粗缸”里的臭肥水担到地里,两人你一担我一担,在来来往往、天天不断的挑,这一担尿桶里的肥水有近100斤重,它压得两人腰弯背疼、肩膀起茧、气喘吁吁,挑到地里的肥水则由才14岁的罗伟强及已经65岁的李雪梅用勺舀来泼到水稻田里,或舀来浇番薯等旱地作物,这一家四口都在忙碌着。
至于田间管理,那才12岁的罗伟忠在放学后也参与进来了,有时那在星期六回来的罗伟芳以及才7岁的罗伟峰也参与进来,但是,那罗海龙、曾淑萍和李雪梅却不让他们三姐弟参与,而只要他们三姐弟去好好读书。
对于农耕时代的耕种,当地的农民伯伯们都十分有经验,再加上此时是在为自己种作,以致那股不知憋了多少年的劲就被充分的释放、迸发出来了,以致无论哪家地里的庄稼,那长势都是前所未有的好。
所谓天地酬勤,所谓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至当年的六、七月份,便迎来了精耕细作、辛劳施肥和精心管理后的早造的大丰收了!
据人们事后统计,原来生产队时亩产量为400斤的下等地的亩产量被提高到了600至700斤,而亩产量为600斤上下的中上等地的亩产量则被提高到了800至1000斤,亩产量几乎都被提高了近50%。
此时,人们喜笑颜开和欢欣鼓舞了。
在这一早造,罗海龙和曾淑萍往家里挑回了4000多斤的稻谷,还挑回了3000多斤的番薯,又收获了数百斤的花生,还有其他的杂粮。
真是累死家里人了!当然也是乐坏家里人了!好在这早造是适逢暑假,那读大学的罗伟斌放假在家会帮忙,这才减轻了罗海龙和曾淑萍的担出和担入的负担。
“唉!我们再也不会饿肚子了!”看着这满屋的薯谷,罗海龙感叹了起来了。
https://jiwufengbao.com/book/25846/10873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