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过了一个时辰,陈圆苏醒过来,感觉原来苦、干、涩的口腔变得口中甜润清香,头脑清醒,呼吸好了许多。
陈夫人说:“刚才张圆的师傅来给你治病了,给你吃了金丹,感觉怎么样啊?”
“啊!是张圆上次给我吃的金丹吗?”
“是的,我也闻到了金丹的香味了!”
“娘!我感觉好像头清爽多了!太好了!”
中间隔二天,明威道士又给陈圆服了一粒金丹,说:“张圆,你媳妇的病没有大问题了,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不可急躁,病要慢慢养!注意病好以后不要劳累,不要生气,如果再犯病,可就无药可治了啊!”
一个月后,陈圆能下床了,身体慢慢恢复。
杜圆天天在陈圆房间里陪妹妹,哄小圆好玩,圆好见了陈圆也不害怕了,又恢复了往日的欢乐气氛。
陈圆病愈,恢复了往日风姿绰约的风貌,面容白里透红,头发乌黑飘逸,眉清目秀,唇红齿白,身材亭亭玉立,说话声音轻声细语,似水如歌。
杜圆告别了担惊受怕,躲躲藏藏的的日子,开始了新的生活,心情自然好了起来,对一切都充满了期望和向往。有着女人的激情,生活变得有规律起来,皮肤变得光亮细腻,光彩照人。
圆好已经越来越分辨不清哪个是杜圆,哪个是陈圆了,一会要跟这个,一会又要跟那个,
杜圆、陈圆姐妹两个和睦相处,共同帮助张圆去实现梦想,共同抚养孩子,共同孝敬公婆和爹娘。
张员外夫妇看着两个长相一样、行为举止一样,都知书达理,孝顺公婆,照顾丈夫,疼爱圆好的儿媳妇,比以前更高兴,更快乐。张夫人又开始到处去夸儿媳妇了。
陈员外夫妇,杜掌柜夫妇,看到姊妹两个在一起,还像以前一样亲密无间,女婿还像以前一样与她们和睦相处,都放心的笑了。
孩子们就像一个娘生的一样。娘和姨在他们心目中是一样的。
陈圆生了一女后,因为药的副作用,没有再生。
杜圆生了四子一女。第一个儿子是长孙,姓张,叫张圆梦;第二个儿子随母姓杜,叫杜圆想,第三个儿子姓陈,叫陈圆成,第四个儿子姓张,叫张圆真。四个字合起来是梦想成真。小女儿叫张圆心。
姐妹两个人对孩子,都是像亲生的一样,从来看不出是谁生的,孩子们对他们一样的亲近。
大女儿叫张圆好排行老大,她喊陈圆娘,喊杜圆大姨。后来杜圆生的孩子,都跟着喊陈圆娘,喊杜圆大姨,一直没有改变。
陈圆尽管只生了圆好一个女儿,却有六个孩子喊她娘。
杜圆尽管生了五个孩子,没有一个孩子喊她娘,都是喊她大姨。杜圆毫无怨言。
陈圆和杜圆喊孩子的时候,都像亲娘喊孩子一样,喊“儿子!闺女!”
陈员外夫妇和杜老夫妇,住在彭城户部山张家附近的地方,是前后两个院落。陈、杜两家有了传宗接代的后人,老人们围着孩子天天忙忙碌碌。
三家人相距很近,三家的老人相敬如宾,和一家人一样,从来没有闹过意见。孙子们个个聪明、活泼、可爱、孝顺,儿孙绕膝,热热闹闹,其乐融融,尽享天伦之乐。
经过一年多的筹建,“彭城圆梦学馆”建成,请了教书先生,招收了学童。
杜圆担任学馆社长,张圆负责男童管理,陈圆负责女童管理,陈员外是学馆总管,杜掌柜是学馆伙食总管,张员外是基建总管,天天都忙的不可开交。
学童来学馆学习,不收任何费用,吃、穿、住,全部由学馆承担。
办学第一年,旗开得胜,学馆招收了近百名学童,特别是有二十多名女学童来学馆学习,在彭城引起了轰动。
学馆得到官府的认可、鼓励、表扬和支持。在庆祝学馆开业一周年的时候,许多地方官员、社会贤达、名流参加捧场。
张圆、杜圆、陈圆与来宾见面,来宾们被两位女媛的美貌和气质所折服。对学馆取得的成绩大加赞赏,纷纷捐款捐物。
学童向来宾表演了节目,学童演奏了琵琶曲《十面埋伏》。
因为乐曲十面埋伏取材于彭城九里山,彭城人对这首琵琶曲有特别的亲近感。
虽然学童们年龄不大,学的时间不长,演奏起来,已经有声有色、像模像样。
陈圆领奏,她衣着得体、温文儒雅的怀抱琵琶,左手扶琴,坐在学童的一侧,侧眼看着学童。
杜圆担任指挥,她身着杏黄色长裙,仪态大方,举止不俗,纤细白哲的玉指扬起指挥棒。陈圆和学童们看着她的手势,快速地抚向琴弦,琴声陡然响起,发出响亮悦耳的声音。
随着杜圆的指挥,乐曲开始表现出金鼓战号齐鸣、众人呐喊的场面,由散渐快,演奏用了弹、扫、抹、轮、绞、滾、煞等手法,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扣人心弦的战鼓声,高亢的长音好像号角声。
特别是九里山大战一段,杜圆的指挥如指挥千军万马,慷慨激昂。陈圆的领奏从容不迫,挥洒自如,把乐曲推向高潮。形象的描绘了人声鼎沸、战马奔腾、将士生死厮杀的情形,有金声、鼓声、剑奴声、马蹄声、刀枪相击声、呐喊声交织起伏。惊天动地激烈的场面,气势磅礴非常震撼。似乎把人们带到了激烈搏斗的战场。
突然,杜圆的指挥棒果断的往下一点停住,声如裂帛,音乐戛然而止,全曲结束。
在场的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https://jiwufengbao.com/book/28222/6912912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