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锋不甘示弱,声音更高了:「大舟纺织厂,要四十人……」
「有没有去玻璃厂的?」
「面粉厂煤工来三个!」
于谦站在人群之外,看着热闹的场景,皱眉道:「出了好多不曾听闻的行当。」
朱文奎一只手摸着下巴,思索着。
父皇曾说过,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是会进入另一个阶段的,或许政治体系不变更,但经济体系会先发生变化。有一个名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东西,会伴随着商业、手工业的发展,无可阻挡地出现在大明。
而资本主义的一个标识,便是自由雇佣市场的出现。
这些年来,金陵、苏州、杭州等地,早就出现了这种雇佣市场,只不过远没有眼下如此热闹,那时候也没有出现那么多的厂,更多的是一些纺织作坊。.c0
可现在,随着外无强敌,内无大灾,朝廷减税,有酬徭役,百姓逐渐有了购买力,市场需求在增加,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类各样的工厂出现,以满足这些需求。
朱文奎听朱允炆说起过资本的可怕,知道资本的逐利本性,它可以让人过得好,也能让人死无葬身之地,它可以成就伟大,也可以让伟大沦为渺小。
关键不是阻止它来到大明,而是如何引导与使用资本。
时代的潮流是不可能逆转的,唯有顺势而为,善于使用,才能确保一切力量为朝廷所用。
朱文奎明白,未来自己治理大明少不了与资本较量。
好事。
父皇将周围的敌人都清理完了,瓦剌也被彻底分解,没了往日的威风。除了水师之外,大明军队在未来几十年很可能都不会有大的战事。
没敌人可收拾,想要延续与再创大明辉煌,就需要内治!
内治难点之一,便是商与资本。
朱文奎看到了大明新兴的行业,看到了朱允炆曾描述过的可能,对眼前的欣欣向荣既是期待,也有所忌惮。
于谦察觉到了朱文奎的情绪变化,笑道:「权衡利弊,扶利而去弊。再多变化,只要不改变大明前进的方向,不扯后腿,总会越来越好。」
朱文奎点头,一扫担忧,豪情地说:「任它雷霆击空,我自乘风破浪!」
在朱文奎、于谦一行人在南方游历时,在北京的二皇子朱文垣已经开始学习处理政务。
朱允炆不仅细细讲解政务中的问题,引导朱文垣提出多种解决之策,还让其分析每一种对策的优劣与影响,最终选择出适合的应对之策。
朱文垣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兴许是皇室教育打下的基础,也兴许是随朱允炆,在经过初期的接触之后,也开始能处理一些简单的事务。..
虽说朱文
垣的应对之策还不够完善,想不周全,有些想法并不适合,但朱文垣能自己拿主意,找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于一个十岁出头的孩子来说已是惊人。
就连杨士奇、解缙、铁铉也不得不承认,朱文垣是一个有能力的皇子。而越是如此,杨士奇等人越是担忧。
朱允炆并不介意这些担忧,面对一些朝臣进言,一律置之不理。
这一日黄昏。
朱文垣已出宫去了吴王府,朱允炆一个人待在武英殿内处理政务。
内侍通报:「庞指挥使求见。」
朱允炆微微点头。
庞焕入殿行礼,递上一份文书:「皇上,最近朝臣之中有些人想尽办法接近吴王府,想要巴结逢迎吴王,这是名录。」
朱允炆接过文书看了几眼丢到一旁,摇了摇头:「朕说过很多次,朝臣效忠的是大明,是皇帝,而不是太子、皇子亦或是其他藩王!不过是一点点风吹草动,他们竟按捺不住,想着投机取巧,是不是再过一段时日,便要结党营私,簇拥在吴王身边攻讦亲近太子之人?」
庞焕低着头不说话。
封二皇子为吴王,并带至武英殿处理政务,这给许多大臣传递了一个非同小可的讯息,他们第一个想法自然而然是:
皇帝想另立太子。
在这种判断下,难免有些人赌上一切去压住二皇子,希望能成为二皇子身边之人,他日二皇子登基,便是朝中重臣,什么解缙、杨士奇,什么夏原吉、李志刚,都将在自己之下。
朱允炆沉思了下,开口道:「给吴王传句话,让他接纳所有投效官吏。这群人既然喜欢二皇子,那就让他们跟着他吧。至于要不要用,能不能用,让二皇子自己来选。但需要盯着所有投效官吏,谁敢攻讦太子、东宫僚属、内阁,便请他去安全局喝碗汤吧。」
https://jiwufengbao.com/book/32908/26794484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