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外面站着的吴诗雨等人就更不用说了,手跟着不停地摇啊摆啊,头还一甩一甩的,看起来也被这首歌感染到了。
等林畅录完第一遍之后,有些孩子气的吴诗雨甚至高高地举起手来,开心地冲林畅晃了晃马尾辫,而林畅也笑着冲她招了招手。
录音师小姐姐就更不用说了,刚才她自己看乐谱都能兴奋地跟着晃脚,此时再听林畅那么一唱,那还能得了?如果不是有着强大的职业素养在身上,估计她能跟着在原地跳一支兔子舞。
由于《有何不可》这首歌在演唱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困难的地方,因此林畅录了一遍后,录音师小姐姐也没找出来什么瑕疵来,便提议让他再唱一遍,然后把两遍之中最好的部分挑出来合在一起。
林畅觉得而这个主意也不错,便又在录音室里唱了一遍,而吴诗雨等人则在外面跟着继续摇摆……
两遍歌录好后,萧汉看起来非常兴奋,于是对走出录音室的林畅说道,“林畅,我准备把你这首歌先以单曲的形式发到网上,为你把名声铺开。”
“啊?萧总,您不是说……”林畅瞥了一眼身旁的吴诗雨等人,尔后压低嗓音道,“那专辑的事儿呢?”
其实也难怪林畅会有此担忧,因为在网络上发单曲和由正规的音乐公司发专辑完全是两码事。
因为你要是选择在网络上发单曲,能够依靠的只有口碑积累下的大众传播度,这种情况下,即便你的歌火了,也会出现很尴尬的“歌红人不红”的局面。
就像前世许·嵩刚发歌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以为那是周董的翻唱,而对许·嵩这个人接近于一无所知。
如果你要是想在网络上唱出一点知名度来,就得保持旺盛的创作力,不断地出产好歌,但即便这样,你也无法和那些签约音乐公司的歌手相比较,一是无法得到主流音乐圈的承认,也就形成不了有效的良性循环,二来没有公司给你花钱艹热度,单凭着作品说话确实不如卖人设来得方便。
所以许·嵩后来也选择了音乐公司进行签约,而同样野路子出身的徐·良则渐渐在网上销声匿迹,毕竟大众都是健忘的,如果只是单纯地觉得这首歌好听,就很少会花大力气就追捧那个人。
萧汉明白林畅的这种担忧,所以他专门把林畅叫到办公室进行了一番叮嘱,“你放心,专辑的事儿我绝对不会食言,说了给你发,就肯定会给你发,但把《有何不可》当成单曲先放到网上,确实是基于现实的考虑。”
林畅当然清楚萧汉口中的“基于现实考虑”指的是什么,说白了就是节省宣传经费,毕竟在没有知名度的情况下卖唱片是要花大价钱造势的。
其实在这个网络日益发展的大环境下,很多歌手都是在参加了选秀节目或者有一定粉丝基础的情况下,才开始发唱片卖钱的,而音乐公司也很少愿意做纯素人,因为前期需要投入的经费太多,有收不回来成本的风险。
如果单指着专辑质量这一项打,也不是没有可能,但风险比较大,而且效果出得也比较慢,毕竟唱片并不是什么太便宜的东西,最终还得靠盗版的录音磁带来带动风评。
而如果先在网络上出一首单曲就不一样了,如果你这首单曲火了,再趁机推出你的一张个人专辑,打入主流音乐圈,你就很容易得到整个市场的承认,同时也省去了很大一笔宣传费用。
而《有何不可》这首单曲能不能在网络上火起来呢?当然有可能,而且有非常大的可能,要知道之前即便许·嵩出了那么多首脍炙人口的好歌,比如《断桥残雪》《清明雨上》《素颜》之类的,但《有何不可》仍然能够在许·嵩所有歌曲的播放量中稳居第一名,这就说明这首歌是有着非常大的市场度和感染力的。
其实在大众中传播速度最快的,基本都是旋律简单、歌词上口的平民化作品,说白了,谁到了KTV都愿意、而且能够吼上两嗓子,这歌自然就受欢迎了,而《有何不可》恰恰就是这种作品:它的演唱难度不大,听起来又很愉悦心情。
像前世的互联网音乐三巨头:许·嵩、徐·良、汪·苏泷,他们的歌曲都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甚至许多歌词让人听起来都觉得矫情、非主流,但当你岁数小、经历少、又对音乐没什么研究时,爱听的就是这个,所以即便他唱什么“客官不可以”,你也愿意跟着晃脑袋,因为它的旋律确实好听。
说白了,这三个人都是旋律天才,只不过其它方面有些缺失,导致他们的音乐作品受到一些人的诟病。
比如当你年长之后,又经历了一些事情时,即便他唱“我们下个路口就分手”,你也觉得矫情中二了,因为成年人的世界哪有那么多的恋恋不舍?也许你爱听的就是人生啊,历经沧桑之后的爱情感悟之类的东西,但你不能回过头来贬低它们在青春时期的价值。
有些歌就适合发唱片,无论歌词、演唱、还是制作,都让你无法满足于简单的电子音乐播放形式,比如蔡·琴的很多歌曲,但有的歌就适合发到网上,如果你专门用卡机唱片来播放,再顺便配上一杯红酒,就显得有些违和了,比如《有何不可》这种类型的歌曲……
所以,林畅决定,就把《有何不可》这首歌曲先以单曲的形式发到网上!
https://jiwufengbao.com/book/3435/854095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