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因《民报》和董虎撰写的白话文而遭到了内阁六部的排挤,不得不亲自带着御史台的学生底子巡查青兖豫徐……
董虎能够理解蔡邕,也能够理解刘妍、刘辩姐弟的心情,但汉朝已经走到了尽头,这不是一个人能够改变的事实,即便董虎把所有的一切拱手送出,汉朝也支撑不了几年。
一个成熟的王朝坍塌都是因为自身弊政积累太多的缘故,汉朝需要来一场彻底的改革,可素来强势的刘姓子孙没有赢氏子孙那样的魄力。
心下知道蔡邕、刘妍、刘辩对汉朝的情感,董虎相信,任何后世人意外的跑到这样的世界,都会本能的对汉朝有着特殊情感,正因这个原因,他才一再对蔡老头和刘妍刘辩姐弟宽容。
宽容不代表纵容,他们若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犯了错,董虎也绝对不会视而不见。
一通敲打后,蔡邕也老实了,但老人也算达到了目的,他是活着的史书,本能的察觉到了《民报》存在的威胁,跑过来倒打董虎一耙,不是因为他对和尚尼姑有什么好感,而是想把自己的气势拔得高高,如此他就能在“百姓代表”一事上占据主动权。
这老头是活着的史书,不是不知道权利争斗的残酷,只不过他是个慢性子的人,往往话语说了出来后才发现不妥,并不是因为他不懂。
董虎的身体里藏着个灵魂,自是知道不受约束的舆论会有怎样的严重后果,自然不会因为《民报》是他家的就会纵容。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任何帝国都摆脱不了兴起、衰落、灭亡的宿命,社会需要发展,若一个帝国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能始终向前,最终被历史淘汰,成为历史中的印记也是必然。
董虎知道这些,就算今日他建立了一个庞大帝国,无论他的初衷有多么高尚,最终都可能成为他所极其厌恶的样子,而《民报》则是对帝国的另一种约束,同时也可能是腐朽帝国的帮凶。
帝国会变坏,《民报》也可能因人而变质,还有他刻意建立的董氏钱庄、商会,这些都可能变成他所极其厌恶的样子,所以这些都需要彼此制约,也需要一群背后家族来隐形掌控,需要一些极其严厉的律令律条约束。
当然了,这些律令律条都还只存在于计划中,毕竟天下还没有平定,舆论报社、钱庄、垄断性的产业还处于肆意攻城略地的扩张之中,还属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也必然流淌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但这是他所必须经历的阶段。
蔡邕被狠狠敲打了几下,可仅过了一日,这老头就斗志昂扬的四面八方给人送信,大差不差全都是他的弟子,还有一些则是他的忘年好友什么的,反正是摆出一副要干大事的架势。
“百姓代表”听着好像很时髦,在汉朝也不是没有这样的形式,诸如乡老、县老、郡老,这些都是民意代表,是朝廷选拔、监督官吏的重要机制。
董虎不是不可以直接启用“三老”制度,但三老有个明显的限制,那就是必须是五十岁以上的人。
五十岁以上,看起来好像没有毛病,可这是一个人均寿命仅有三四十岁的时代,穷的叮当响的农夫、佃户家庭,有几家老人能活过五十岁的?
仅年龄限制一条,就已经决定了三老的世家豪门身份,而且年龄越大越保守,对于这样的老人,董虎还不能来硬的,万一把人气死了,咋整?
https://jiwufengbao.com/book/34954/15486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