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惹出的事情远比想象中的严重,甚至连大丫和内阁大佬们都因担忧而跑来了蓟县,但他们的担忧都与自身的权利、地位有关,可青兖豫徐和司隶校尉部一些民意代表前来却是董虎没有想到的,也引起了他的高度关注,这意味着他的一些惠民施政已经获得了一些人的认可。
汉朝的“三老”事实上就是监督官吏施政的民意代表,虽然“三老”不具体参与地方治理却拥有荐举孝廉的资格,而孝廉就相当于后来科举制度下的一甲、二甲进士,太学内的郎官则相当于三甲进士。
但凡对科举制度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一甲、二甲进士才是官场上真正的潜力股,能担任大吏的基本上都是一甲二甲进士,三甲进士若无相当的能力和机遇是很难获得更高地位的,由此可见“孝廉”在汉朝官场上是如何之重。
“三老”地位尊崇,就算不直接参与治理地方,对当地官员也是极大的制约,也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地方百姓对官员的一种监督制度,唯一的欠缺就是“三老”的数量很少,而且都被地方大族占据,看似是百姓对官员的监督,实质上是地方大族、豪强对官员的监督。
地方大族对官员的监督,官员就不能轻易触动地方大族的利益,不仅不能触碰,而且汉朝的“三互法”官场制度又造成了官员在地方没有较深的根基,除非这个官员背后有着强大的家族支持,或者在地方就职的时间较长,否则的话,调任地方的官员都需要征募当地大族、豪强子弟入职为吏,只有如此才能获得当地大族的支持,官员才能安安稳稳的做官。
可这种关系造成的后果就是当地大族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官员一茬又换一茬,但当地大族却借此逐渐壮大,成为一地隐形的王侯。
对于董虎来说,世家大族占据着太多的田地,在当地的威望影响了官员的治理且不提,仅高佃租和偷税漏税就不是他能够容忍的,但他也知道有些事情不是简简单单就能解决的,世家大族在地方深耕了几百年,哪里说想清除掉就能清除掉的?更何况这样的威望家族难以计数。
仅凭董虎一人是无法清理掉无数威望家族的,就算暴力屠戮也很难清理,但底层的农夫、佃户更多!他们是唯一可以对抗无数大大小小名望家族的一个群体!
汉朝本来就有“三公”民意代表监督官员施政,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就是了,于是乎,董虎当日从淮南回返雒阳时,就让老好人在豫州实施了这一政策。
当日实施这样的政策,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凉州军需要全力打一场河北之战,兵力北调后,淮河以北、长江以南的地方就空了,为了刚刚霸占不久的豫州、徐州安定不乱,适当的做出一些缓和姿态是必须的,与此同时,“三公”扩大到了底层百姓当中,也就形成了地主富户与农夫之间的对抗,相当于董虎在不满的各个家族的屁股后面点了一把火,逼着他们将不满的目光从董虎身上转移开来,逼着他们不得不回头与佃户们进行斗争。
在豫州弄出的“民意代表”事情,主要还是稳住豫州、徐州不乱,可这种事情一旦做下,就一定会点燃地主富户与耕种农夫之间的战争,这种战争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分出胜负,但战争天平会随着第三方的加入而倾斜,而这个第三方就是凉州军。
世家豪门在当地深耕了几百年,无论是家族威望,还是掌控的巨额财富,在这场战争中都占据相当的优势,但底层耕种百姓也不是没有自身的优势,诸如人数优势,所以这场战争势必是一场长久的胶着战争,想要短时间内分出胜负是不可能的,而且就算分出了胜负,原本的底层百姓代表也会逐渐成为另一个威望家族,之后又会有新的挑战者,如此反反复复进行着战争。
但不管怎么说,原本是由名门大族掌握着的监督权,如今却被分裂成了两部分,底层百姓也拥有了一定话语权,原本处于劣势的当地官府,现在却成了左右这场战争的关键一方,官府支持任何一方,这场战争就会发生倾斜,官府也因此拿到了相当的自主决定权,至少不会像以往那样被当地豪门大族完全拿捏住了。
民间监督权被分裂成了两部分,当地大族肯定会有些怨言的,但这是朝不保夕的战争年代,若是天下安定时节,董虎敢这么整,天下无数家族肯定会群起反对,可在朝不保夕的战争年代,处处都是乱匪,别说什么话语权了,能不被乱匪、乱兵因觊觎大族的财产而屠门灭户就不错了,而现在董虎给了他们安全保障,更是给了他们原有的话语权,只是这种话语权被穷苦百姓瓜分了一半,但与此同时,原本的“三公”话语权只能被极少一些家族掌握,可董虎将“三公”的数量变多了后,原本没法子沾染这一权利的家族却成了一地代表。
各地众多家族既不满意董虎将代表资格给了大字不识一个的穷苦百姓,同时又极为支持增加代表数量,而穷苦百姓则一面倒的支持董虎,毕竟大汉朝从来就没有给过他们这种权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https://jiwufengbao.com/book/34954/15949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