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说错话的男知青挠挠头,嘿嘿笑道:“对呀,池知青长得好看,做得饭肯定也好吃……”
众人嘴角抽了下,好看跟做饭好吃有因果关系吗?
不过他们对于池芸儿的手艺不抱丝毫希望,咸的、甜的放在一起煮,那是啥味道啊?
这个年代能将肚子填饱就不错了,谁也不会太讲究口感。
知青们都是将口粮混在一起,俩俩轮值挑水、捡柴、做饭、打扫,每天早上拿出一天的量来。
平时大家伙一天就吃两顿饭,因为最近农忙,他们体力消耗大,所以一天三顿不说,每顿的粮食还不算少,肉、蛋、精粮也交替着吃。
今天晚上是红薯和杂粮面,他们都是熬红薯汤,炒个菜贴饼子吃。
洗过手后,他们纷纷搬桌椅拿碗筷,每人一碗疙瘩汤。
疙瘩大小均匀跟小鱼儿似的,外面裹着浓郁粘稠的肉汤,滑弹有嚼劲。疙瘩汤里飘着肉丝,看着很多的样子,丝瓜没有丁点土腥气,反而滑嫩鲜美。
好吃得他们恨不能将舌头吞下去,没想到如此简单的食材,也能做出他们吃不起的味道。
不过,一个女知青忍不住问道:“池知青,红薯在哪里?”
池芸儿笑着说:“我将红薯挤成了粉子啊,然后红薯渣跟面和在了一起。”
众人一愣,忍不住挑着面疙瘩吃,怎么尝都没有尝出红薯的味道来。
“行啊池知青,你真是深藏不露啊!”
“池知青你家不会祖传的手艺吧,普通人家可做不出这样的……”
“我就说吧,池知青长得好,做饭肯定也好吃吧?”
大家伙一边夸着她,一边大口地往嘴里扒饭,吃完后忍不住拍着肚子满足地直叹息。
池芸儿浅笑盈盈,眸子深处却是一片荒芜。
人们都自私自利,没有点利益可图的关系,谁也不会费心费力去经营。而且人跟动植物一样,会有本能的趋利避害。
哪怕上一世他们的不作为,让她深陷泥潭没有挣脱的可能,但这一世,她仍旧要为了完成一些计划,不得不转变策略,与众人维持好关系。
这样虚伪、带着目的维持的关系,是以前的她不屑的,可生存真的很难,没有人在明知道死亡的前提下,还能维持原来的倔强!
“池知青在吗?”一个小姑娘探头腼腆地小声问道。
池芸儿吃饭慢,刚动了两下筷子,循声看过去,轻笑着冲人招手,“在呢,进来。”
说着她从口袋里摸出几颗水果糖塞给人怀里。
难得有人寻她,还是个十岁左右的小姑娘,池芸儿好奇地看过去。这也是上一世没发生过的事情呢!
那小姑娘抿着唇笑,眨巴着眼睛,将怀里的碗回塞过去,“我奶给池知青蒸得肉末鸡蛋羹,又滴了香油,可香了。”
池芸儿一愣,知青们许给她的鸡蛋茶不过是个漂亮话,说过后有谁想到呢?这个小姑娘却大咧咧地给她塞了一碗肉末蛋羹,约莫放了两个鸡蛋,还有不少的肉呢,满满一大碗。
小姑娘笑着剥开个糖果塞到嘴里,小心翼翼地将漂亮的糖纸给放到口袋里,含糊道:“池知青,我爷爷是村支书呀。”
接着她神秘地凑到池芸儿耳侧,极其小声地说:
“是江叔叔特意到家里嘱咐我奶的呦!”
“还有呀,池知青跟江叔叔真有默契,都喜欢给我们塞糖……”
池芸儿脸不由地一烫,忍不住又给她塞一把糖。
不过这次小姑娘躲过去,笑嘻嘻地跑远了:“池知青,等下次你再给我好了。”
众人八卦地看向池芸儿,目光隐晦不明。
“池知青,你跟村支书家里很熟呀?”
在他们的印象中,池芸儿很娇气,除了去城里逛,很少外出,甚至连屋门都不愿意踏出去。
一呢太阳太毒,她受不住过盛的暑气,又不想晒成黑球,恨不能将自己藏匿起来。
二呢,她不愿将高贵的脚踏入满是鸡粪、鸭屎的院子里,让漂亮的鞋子沾染上污垢。
反正不管刚开始多被她容貌惊艳且吸引的人们,只要同她交往两次,都会受不住她的娇气和眼高于顶、万物皆下品睥睨的态度。
所以,池芸儿咋就跟村支书家扯上关系,还让人巴巴跑上门送了这么多好东西!
池芸儿笑笑,没有看众人钉在碗上的目光,毫无压力地拿着勺子小口地吃着。
这里面应该放了些醋、酱油和粉子,鸡蛋与肉没有腥气,还鲜香滑嫩。
她内心已经将事情猜出一二了。
记得上一世江子实回家奔丧,村支书家也挂起了白布,全家人撕心裂肺地哭喊着,那声音隐隐约约传入她耳中,好不凄惨与哀愁,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
若不是真心疼至极,也不会人死后这般崩溃,这样的悲伤是除却专业替人哭丧的人们之外,难以装出来的。
江以华应该对村支书家里,有着天大的恩情,所以在他死后,村支书家里以最高的规格哭丧。
池芸儿忍不住好奇,这个在京都大院年轻一代中,几乎被奉为学神的江以华,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物呢?
不过她可不会傻傻地将自己的猜测说出来,抿唇笑着:“没什么,村支书家里太实在了,我不过是之前取包裹回来的路上,碰见他们家的小孩子,递了几颗糖。”
“他们大人不愿占我便宜,就回了一碗肉末鸡蛋羹。”
末了她还颇为感慨道:“他们家教育得好,小辈以后肯定出息,懂得感恩、知道与人相处有来有往,往后人脉打得开,还有什么成不了事的?”
本来是一句普通的话,但是她太自然、直白地说出来,众人忍不住面色尴尬。
虽然以前他们与池芸儿没怎么说过话,内心对她偏见很大,可这不耽搁他们跟在江子实身后,一起沾点便宜……
(本章完)
https://jiwufengbao.com/book/37388/10634494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