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进行队列训练,幸亏他还有十个受伤后伤愈归队的“老”兵,于是,就不需要他亲自一一纠正那错漏百出的队列了。
长枪兵,是他人数最多的军种,不可能一个个都练成枪法高手,只能结成严密的阵势作战。
于是,队列就异常重要了。
对于队列,来自后世的龙十三再是熟悉不过,于是,早饭过后,军姿、排成一条线、前后左右转、紧急集合等后世人耳熟能详的训练便在青龙渡堡的小校场一个区域展开了。
对于依赖于列阵作战的军种,队列是重中之重,想想也是,提前布阵还好说,若是骤遇敌人,能在短时间里迅速组成阵势者自然大大占优。
但平常训练是在一个固定的开阔场地进行的,而在遭遇战时,什么地形都有可能,于是,一排有多少人,排成几排都需要临时决定,这就需要训练。
至于军官的称号,他还是采用了十人一什,五十人一哨,四哨为一营的流贼惯常叫法,眼下人数不多,暂时将就着用。
而骑兵的人数自然要在步军的基础上减半,也就是说一个满编营只有100人。
上午队列训练,下午则是刺枪训练,如同骑兵一样需要进行刺枪训练,又分了站定式刺枪,移动式刺枪,跑动式刺枪三种,每日各式来上一百下。
晚饭前则进行半小时的力量训练,龙十三在小校场里让老营里的木匠安置了后世的单杠、双杠,加上俯卧撑、仰卧起坐,也就差不多了。
重耐力、重队列,这就对了,在这个世界上,会骑马的本来就不多,还能在马上射箭、舞刀弄枪的,肯定不是一般人,剩下都是普通人,你非得要让他们练出一身肌肉和武艺,既不可能也不现实。
十日后,长枪兵的重头戏来了。
列队疾刺!
如何疾刺,当然是齐刷刷“左刺”、“右刺”啦。
只有左刺或者右刺,才能将全身的力气用到最大,也最顺手,如果是一个人,你单纯左刺或者右刺,那只有死路一条,不过一排几十个人齐刷刷刺出去,还是最长的兵器,那对面的就只有一个结果——死!
如果能够将列队疾刺练到极致,这个世上只有将马匹蒙上眼睛的骑兵、重骑兵、穿了几层铠甲的重步兵能够抵挡。
四川的白杆兵为何能在辽东作战时面对建州女真不落下风,道理就在此。
满洲人最厉害的就是步兵,最最厉害的当然是一层棉甲、一层铁甲,拿着大剑、重斧的巴雅喇步军,如果是这种步军出现,挤成一团的长枪兵也无可奈何。
不过就算是满洲人的巴雅喇在旗丁里也只有不到一成,一个牛录三百旗丁,其中也只有十到三十个巴雅喇,满洲人全盛时估计也只有三百个牛录,于是他的巴雅喇最多只有一万人,分散到各旗也最多只有一千人左右。
故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要将不动如山,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的长枪兵练好了,对于带着大量老弱病残行动的流贼来说,将会事半功倍。
不过,长枪兵想要在流贼以骑兵为主的序列里崭露头角,那就必须有一副铁脚板,龙十三在给他们进行了队列和疾刺的训练后,一早一晚两趟十圈跑是雷打不动的。
隔三差五还将其拉到从青龙渡到黄河渡口之间进行长达五十里的拉练。
当然了,就算是在注重阵列的长枪营,也是要分出三六九等的,站在最前几排的依旧是队伍中的勇士。
虽然长枪营不太注重力气,不过这些人无疑都是力气较大者,因为他们手里拿着的长枪要比普通的长枪长上一尺,大明的普通长枪长度是一丈一尺,而这些人手里的则是一丈二尺。
长了一尺,材料又好一些,自然重些,没点力气是拿不动的,龙十三这么安排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在遇到敌人骑兵时,他们可以立即列成阵势阻遏骑兵,第二自然就是在遇到敌人的精锐步军时,或者不利地形时,可以成为击破敌阵的人选。
长枪兵的薪饷平均是一两,这些人则是一两半,普通长枪兵则是八钱。
说到薪饷,此时三十六营里除了龙十三的营头就别无分店了。
刚刚起步的流贼一来没有实力发放薪饷,二来没有意识到发放薪饷的好处,于是,他们就只能吸纳那些真正因为生活所迫而活不下去的流民以及喜欢杀人放火的山贼、土匪,这些人轻易不会叛出队伍。
如果你想要吸纳大量又没有薪饷的士卒,这支队伍的战斗力就可想而知,真实历史上的流贼直到十年后李自成、张献忠再次出山后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当然了,这也与他们打下了像襄阳、洛阳这样的大城,缴获了大量财物有关。
此时,明军除了家丁,剩余的军卒普遍拖欠薪饷,连饭都吃不饱,哪还有什么战斗力,加上满洲人时不时进关来一下,不断吸引、消灭边军精锐,大明,衰亡是迟早的事。
衰亡是迟早的事,但天下应该落到何人手里就值得商榷了。
龙十三在长枪营亲自带队训练了十日后,便将队伍扔给了袁宗第、白文选督促训练。
至于赵胜、惠登相,他们也在各自的地方展开了操练,于是,一场在青龙渡堡的点灯子营的大操练就开始了。
https://jiwufengbao.com/book/38574/10367192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