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至秦时期,法家理论得以全面实践。秦朝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华夏历史上第一个以华夏族为主体、多民族共融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县制,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强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华夏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
从出土文献资料看, 在汉初标榜黄老“无为”政治的另一面,又体现出对秦代法制的继承。
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空前上升,但是法家理论依然发挥着一定的影响。汉宣帝所谓“本以霸王道杂之”,就反映了这样的影响。
东汉末年,随着士人群体意识的自觉以及曹操父子政治方略的转变,儒家失去了正统地位。玄学在魏晋200多年中一度取代儒家占据正统地位。
法家学说的文化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又得以重新上升。史载曹操“揽申、商之法术”, 受先秦法家思想影响很大,不官不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南北朝时期统一北方的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政治上推崇法家。博士公孙表献上《韩非子》一书, 劝他用法制管理臣下。他对韩非的集权思想非常赞赏。
隋唐时期法家继续发展,唐朝的科举中也设有法家科目。
宋朝时期儒家全面上位。在后来的历史中,偏好法家理念治国的人还有诸葛亮、隋炀帝杨广、王安石、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张居正、清圣祖玄烨、清世宗胤禛等。
但大部份获得好评的帝王都是兼擅采用法儒二家理念治国者,如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等。
可见法家的脉搏仍然存在,法家在许多重要历史时刻都顽强地表现了自己,如诸葛亮治蜀、永贞革新、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时期。使历史一次次向前迈进。
说起法家,那便绕不开几位代表人物——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政治人物。
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汉族,颍上人,周穆王的后代。
是华夏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改革家, 被誉为“圣人之师”和“华夏文明的保护者”。
管仲少时丧父, 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失败,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成为齐国上卿,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并因开创国营娼妓制度而曾被华夏服务业供奉为保护神。
李悝,py人。嬴姓李氏,名悝,一作克, 战国初期魏国人。
约生于周定王五十四年,卒于周安王七年,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
在魏文侯时任丞相,主持变法。
司马迁说:“魏用李悝尽地力,为强君。”
班固称李悝“富国强兵”。
李悝变法在魏国走上富强之路过程曾做出很大贡献,是华夏变法之始,随后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都在发展着李悝的变法实践,在华夏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慎到,赵国人,早年曾“学黄老道德之术”,后来成为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齐宣王时他曾长期在稷下讲学,对于法家思想在齐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史记》说他有《十二论》,《汉书·艺文志》的法家类著录了《慎子》四十二篇。后来很多都失传了,《慎子》现存有《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五篇,《群书治要》里有《知忠》、《君臣》两篇,清朝时,钱熙祚合编为七篇,刻入《守山阁丛书》。此外,还有佚文数十条。
申不害亦称申子,郑韩时期人物人。战国时期法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思想家。以“术”著称,著有《申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代表人物。
韩国灭掉郑国后,韩昭侯重用他为丞相,在韩国主持改革,他在韩为相19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十五年间便使韩国强盛起来。
商鞅,原名卫鞅,也叫公孙鞅,战国时期卫国人。
商鞅早年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孙痤病死后,魏王并没有重用商鞅。
后来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者,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
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三见孝公,拿出了三套改革方案,分别为“帝道”、“王道”、“霸道”。
商鞅畅谈霸道的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商鞅得到了施展他改革变法理想的舞台。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为:建立新型的军功爵制,激励士兵奋勇杀敌;奖励耕织,保证了秦国后方粮草充足;制定新法,使得百姓各司其职,安分守己。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迅速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为后世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剧辛战国时期赵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燕国将领。
在战国历史上,剧辛不是一般人物,当年在赵国也出仕过赵武灵王。剧辛是战国后期法家的重要代表,著有著名的《剧子》,亦称《处子》九篇。
韩非,战国时期的韩国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将慎到的“势”、申不害的“术”、商鞅的“法”紧密结合,系统化发展法家学说。
韩非是韩国的王公贵族,但是他的学说不被当时的韩王所采纳。在悲愤之下,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
后来这些著作传到了秦国,秦王政看完后,发出了“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
但韩非在出使秦国时,没有得到秦王政的信任,更被李斯、姚贾陷害,被毒死在秦狱中。韩非虽然在生前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把法家思想、学说进一步发展,为秦始皇统一天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都城hd,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
华夏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
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统一六国之前,有一次,他读了韩非写的书,十分佩服的说:我想和这个人交流,即使死也没遗憾了。
他根据韩非子的中央集权理论开始作为强化国家机器。
https://jiwufengbao.com/book/39279/11513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