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的下半年,西线的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激战正酣的时候,俄军在东线发起了全面的进攻,一举突破了东南战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俄军突破了奥匈帝国的防线,毙伤奥军13.7万余人,俘虏33万余人,沉重打击了同盟国进攻的嚣张气焰。
德军统帅部不得不从凡尔登前线紧急抽调11个德国师,投入到东南战线救火,帮助奥匈盟友稳住战线。
在这个时候
波尔多正在进行一场关系协约国未来命运的秘密谈判,即大唐帝国加入协约国战争中的谈判。
其实从大战爆发开始,英法德的战争双方都拼命的拉拢大唐帝国,试图将其纳入自身的阵营。
谁都知道,这是一股足以左右大战结局的强大力量。
进入20世纪
大唐帝国越来越多的被欧洲人所认知,但影响力主要存在于经济领域,政治及军事领域影响力较小。
这是因为隔着浩瀚的大西洋,加人欧洲白人社会与美洲东方人社会文化,历史,宗教及教育各领域的巨大鸿沟,使得普通欧洲民众对北美的大唐帝国了解甚少。
普遍的印象就是东方人都是来自北美洲的暴发户,南美洲的农场主和种植园主。
他们有钱有权,性格内敛难以接近,喜欢和东方人抱团聚居,在欧洲各大城市都有规模不小的华人社区。
欧洲上流社会对大唐帝国的实力了解的更深,但也仅此而已,因为东方文化的晦涩难懂,很有些盲人摸象的意味。
大唐帝国作为能够与英法殖民大国并列的新兴世界殖民强国,其军事力量更多的应用在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和西南太平洋地区。
这里距离欧洲极为遥远,加上欧洲列强传统的傲慢态度,称呼大唐帝国往往会用“那些狡猾的东方商人”“有钱的阔佬”“粗俗的北美牛仔”这样的字眼。
但不管怎么样
谁都无法忽视一个人口超过2亿的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尤其在战争进行到日益艰难之际,渴求强力外援就成为了英法等列强的共识。
在英、法、德、奥匈等国,受到偏向性战争宣传的影响,开战之初,社会民众中普遍都存在着强烈的盲目自信。
随着战争进入第3个年头,前线惨重的伤亡令所有人都沉默了,社会舆论从盲目自信的极端到极度悲观的极端,这给参战各国政府带去了巨大压力。
在凡尔登前线
在德军战壕,铁丝网和重机枪的组合面前,法军组织的反突击往往造成数量惊人的伤亡,几乎等于一面倒的屠杀。
这造成法军基层部队的恐惧情绪蔓延,差点儿便形成了基层暴乱,好不容易才弹压下去。
坦克等新型兵器在战壕战中发挥也不出色,在凡尔登局部反击战和索姆河战役中,笨拙的英式和法式坦克遭遇迎头痛击。
先后投入战争中的720余辆坦克,经历几轮战仅剩下不足60余辆,其他的不是被击毁,就是抛锚丢弃,难以对整体战场形势产生影响。
为了抚慰士兵情绪,法军和英军不得不放弃多个大规模反击计划,仅仅在战壕中固守。
两军相峙的局面彻底形成,这就是1916年欧洲战争的主色调。
战争双方都不得不驱赶更多的士兵进入战壕,在炮火和对峙中迅速消耗掉,陷入不断填入口和金钱的死循环。
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投入的成本越来越高,沉没成本也越来越高,谁都不敢放任战线被突破,那样的代价谁都付不起。
到了1916年底,形势越来越明显。
这场波及全世界的全面战争最重要的就是人口和金钱,只要有源源不断的人口和金钱打下去拖死对手,才能赢得最终胜利。
而在这方面,大唐帝国无疑最具有潜力。
大唐帝国的总人口是俄、德、英三国之和,经济总量是英德法三国之和还多,无论金钱还是人口都位居世界列强首位。
战争进行到这个份上,其重要性越发的凸显出来。
一直以来
大唐帝国政府与交战各国高层秘密沟通不断,桌子底下的交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表面上一直保持中立政策。
这一点很像罗马尼亚,持相同态度的还有西班牙,葡萄牙等国,都在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夹缝中观望。
欧洲的罗马尼亚一直保持中立政策待价而沽,其目的就是要加入到战争胜利的一方,以确保本国利益,一直到战争形势明朗为止。
在1916年8月,看到协约国集团占据绝对的经济和人口优势,罗马尼亚才正式宣布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
https://jiwufengbao.com/book/50421/26851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