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过了一盅茶的时间,姚县令长长舒了一口气道:“江下村一事,委实多亏了宋玄啊。”
“府学有此高才,着实难得。”元齐连忙道。
姚县令伸手抚了抚颔下微须,拿起案上的那篇文章,忖思道:“这份时策非同一般,实属治农妙方。”
他心里清楚得很,赵国各地年年都有农灾发生,而处理得当的又有几件。如若处理不当,不止是一村一县的损失,惨遭饿死的百姓何其多!
这些年,他查遍关于农灾的宗卷,并未能从中找到好的办法。
而此时,他手中的这张纸上,却清清楚楚地记载了,如何解决‘连作’的农事问题。
他还记得,那日,天下着细雨,江下村笼罩在雨幕中。
村正家门前的大棚里升起了一堆篝火,他们围坐在火堆前。
火光映得那名襕衫公子奕奕有神,他不但将“嫁接术”传授给村民,还提出治理东江的计策。
那就是“因地制宜”,在江下村试行“基塘农业”。
初时,大家都讶然难懂。
不过,他极其有耐心,姚县令在心里又得称赞他一句,“对平头百姓有耐心的读书人,未曾见过如宋玄一般,他的话总能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之感。”
所谓基塘农业,据他所言,江下村地形低洼,且当地一年到头降水颇多,这样容易发生水涝。
在如此条件下,想要将农事发展起来,可将低洼积水的土地挖成一个个水塘。
将从水塘挖出来的淤泥,在塘边填筑成宽平高亢的田地。
然后,在水塘里养鱼,或种菱、种藕。
而在池塘上方的田地上,或是种桑,种甘蔗,抑或是栽种果树……
思至此,姚县令抬头,问向元齐,“元齐,上次宋玄所说的,在池塘上种桑的话叫什么?”
元齐虚虚拱手道:“回大人,宋公子说,那养鱼种桑的叫‘桑基鱼塘’。”
他见姚县令抚须点头,又接着道:“宋公子还说到,在池塘上栽种桑树,还能以桑叶、蚕沙和蚕蛹等可作鱼饵料,而塘中的淤泥也可为桑树肥壤。”
元齐说罢,姚县令不由地点点头,他眼神一定,道:“难怪扬刺史曾言,宋玄有济世之才。”
“他的‘嫁接术’能克服农事连作弊端,而‘基塘农业’一策更是因地制宜,改善低洼地区的农事生产。”
姚县令心中的震撼,久久不能平息,他感慨道:“若是赵国其他地区,也能用上此计策,那将是百姓之福,赵国之幸啊。”
此话一出,师爷元齐立即会意道:“大人,您是想将这份时策呈向洛阳?”
“不错!”姚县令一顿,凛然正气再道:“此策上奏朝廷,若是陛下采纳,再推及郡县,那将能造福百姓,兴盛赵国。”
元齐在姚县令身侧,为他斟了一壶茶,试探道:“如何上呈,可是随着江下村处理情况的奏报一同?”
姚县令摇了摇头,“不,你将此时策单独传给扬刺史,其他人我自是不大放心。”
“我须得保证,这份时策一定能传达陛下手中。”
姚县令站了起来,走到堂中,再回头看向牌匾“明镜高悬”四字。
“新帝登基,陛下曾张榜招揽人才……”
“一县一郡,岂是他能伸展拳脚的地方?”
话末,他走到门前,看向洛阳的方向。
https://jiwufengbao.com/book/56388/17308808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