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鬼分戾鬼、冤魂、鬼、幽灵。
所谓戾鬼,人在青壮年时期,气血方刚,偶然凶死,诸如摔死或斗殴、打假突然致死。这类死亡,三魂七魄紧紧相抱,有时显灵害人或摔打器皿,或发出奇怪的声音等,道家称“戾鬼作崇”。
冤鬼是指被人暗害死亡,属于不正当的死亡,魂灵不散伺机报仇或洗冤。所谓鬼,是指人死后魂飞魄散,就是魂之精气与魄之灵性合二为一,道家称之为“鬼”。鬼性奸诈,多做坏事,不做好事,不受人们喜爱。
彩云就是一只冤鬼,在鬼怪中,法力算是中等。
不如戾鬼,却又比一般的鬼强点。
人之精灵叫鬼,山之精灵称妖,水之精灵呼怪,山风瘴气唤魔。世上存在妖魔鬼怪,时常出来作崇,大者危害朝廷,小者危害人身,所以几千年来道家非常注重降妖伏魔之法。
余真意拍了拍彩云的脑袋,笑道:“过些时候,再给你找来一门上好的鬼修法决。”
彩云点点头,搂住了余真意的手。
这件事,其实是很难的,如今的修行界,对妖怪还算不错,对鬼却是很不友好。
在道经中,鬼和神,往往是并称的。
道经里面,除了修炼成仙的仙人之外,还有“神”。儒家常将鬼神并称,但是却不言仙。道经却神、仙、人、鬼都谈的。何为鬼神?有大儒云:“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
《周易》也说:“知鬼神之情状”。
足见儒家是承认有鬼神存在的,否则你怎么“知鬼神之情状”?既然说“知鬼神之情状”,前提就是有鬼神。一般的人死之后,魂升而魄降,灵魂归于泰山,或言蒿里,或言酆都,或言北斗。
但是有些忠孝之英灵,却不受这个规律,不是成为鬼,而是成为神。鬼神,本是一炁,其屈则为鬼,伸则为神。也就是说同样是一个人,死了之后,既可以成为鬼,也可以成为神。
虽修道而成,不免有死,遗枯骨于人间者,纵高不妙,终为下鬼之称,故曰鬼
儒家把那些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奉为神明,建立祠庙奉祀其灵。
可是儒家在大唐,并不兴盛,而是在隔壁的明月国,儒生当道。大唐现在是佛道并立。
佛家,对妖魔鬼怪,一向是不怎么容忍的。
道门则认为,天地间有阴阳之气,至阳者上升为神仙,至阴者下降入地府,于是便有了神与鬼的分别。
在很多民间传说和演义小说中,都会把人死之后的魂魄描述成厉鬼,并且认为七月半时会有诸多厉鬼危害人间。其实,这都是对神鬼信仰的误解。
道教中认为的鬼神,不过是阴阳二气所化。人生天地之间,本身便禀赋着阴阳二气。
小孩初生时,新生儿的身体是暖的,哭闹的声音是嘹亮的,其一切自然反应都呈现出外放的姿态,这是阳气充沛的表现。
随着生命过程的耗损,人身体内的阳气也在一点点消散,老年人普遍怕冷,整个身体也都呈现出佝偻内缩的状态,这是阳不胜阴的表现。
天地万物的生长枯荣,其实都是阴阳二气相互轮转的结果。不论神鬼,行天地之正气者,皆可得万民香火信奉;如果阴贼害人,必然会受到相关的惩戒。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不同,则与鬼的归途有关系。
“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鬼有所归,乃不为厉。”意指凡是危害人间的鬼众,均是形魂无处依附的原因。
人身所化至阴之气不断汇聚,达到某个界点时必然要阴尽阳升,在宗教理论中以轮回转世的方式体现出来。若阴气无法转阳,即鬼众无法脱胎,难免就会生出诸多戾气,从而危害人间。
道门以慈悲立教,修行人悲悯天地万物众生,这其中自然包括鬼道在内。
七月半,鬼门开,并不是说地府要放出诸多鬼众出来肆意横行,而是借此时节使无处可依的魂魄能够在道门修士的加持下受炼更生,从此解除前世冤孽,超生云路、举步南宫。
阴尽阳升,阳灭阴起,即便是神人鬼三途,也仍包含在这亘古不变的道理之中。
可是这也并不说明了道教就承认鬼怪修行,他们那些修士,一见到鬼怪,就想着送去地府。
所以鬼修,比较少见,余真意要想弄来一门修行法决,还真不容易。
余真意背着剑,跟彩云走在白水河边,他问道:“刚才那一剑怎么样,潇洒不潇洒?”
彩云睁大了眼睛:“当然潇洒了,那么大一条龙,在公子这一剑之下,直接逃进了河底。要是公子早些出剑,龙虎山的那个朝清远,怕都是拿你没有办法。”
听着婢女的夸奖,余真意却是叹了一口气:“我有个朋友,他最不喜欢剑仙了。若是他在这里,肯定又要说我们这些拿剑的,装模做样。”
https://jiwufengbao.com/book/58037/18424899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