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曹!这还怎么点评?
这旋律……这旋律……好像有点无敌啊……
在座的全都是识货的,别看李伟同学自己编曲问题多多,但是说到音乐鉴赏和钢琴演奏,在座所有人都妥妥的登堂入室,到了“音乐家”的境界,毕竟是秦明的亲传弟子,再差还能差到哪儿去?
然而《巴赫》这四十八首曲目,牛逼的地方就正在于,你越是内行,越是高手,你就越是能体会到它的强悍之处。
如果换了一个外行听众,或许他会觉得《巴赫》还不如《野蜂飞舞》这种小巧之作,毕竟他们更喜欢看的是炫技,但是对于已经在音乐专业读到博士高度的内行们来说,《巴赫》就真的有点可怕了。
来,先让我们看看在梦境世界里,音乐家们是如何评价《巴赫十二平均律》的吧。
“十二平均律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无论从音乐还是从技术上来说都很复杂。比如手指对各声部层次对比的控制力,旋律线条走向的把握,乐句起和收的处理,两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等。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在除了手指能力之外,演奏者要能清楚地听见自己弹奏的是什么,也就是作品进行中的各个声部在自己手下能否清晰的展示出来。而巴赫的音乐中蕴藏着的那种表达我们最深思想和情感的巨大可能性,是难以理解透彻的。“
“平均律是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顶峰之作。巴赫在对创作充满了逻辑和严谨的同时,还注重优美的旋律走向,是永恒的大师之作。”
“《巴赫十二平均律》(48首前奏曲与赋格)是巴赫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这套作品是巴赫音乐创作的峰巅,彪罗把它比喻为音乐上的《旧约圣经》。”
Ok,看明白了吗?按照梦境世界的历史评价,《巴赫》这玩意,首先是演奏难度极大,初级演奏者甚至根本不建议上手,而当你真能上手之后,可以说,它虽然不是明着炫技,但是你的技巧有多牛逼,它就可以表现得多牛逼,你绝对不用担心你太强大而它表现不出来。
其次呢,这玩意还超级严谨充满逻辑性,甚至被誉为音乐中的数学,那么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个音盲,你用耳朵感受不出它的强大,那也没关系,你还可以去研究它的音符,各种排列,各种递进,各种变化,统统都是数学美学的极致表达。
最后,也是最吓人的地方在于,这玩意还有极其深刻的思想意义,它的历史评价是sss级的,甚至超越了梦境世界中最为人所熟知所津津乐道的音乐巨匠贝多芬。
它甚至被誉为《圣经》,你说这是什么概念?
也就是说,连贝多芬的超级神作《悲怆》这种牛逼哄哄的东西,从历史地位和音乐贡献上其实都是不如《巴赫》的。
如果唯一要说《巴赫》有什么不足之处,那就是它相对而言不够“酷”,至少相比贝多芬的《悲怆》而言,它确实不酷。
然而这个问题,对外行而言算是一个问题。在一群音乐博士生和音乐大师面前,那就完全不是问题了。
所以这时候懵住的不仅仅是李伟同学,事实上教室里重新变得异常安静,除了钢琴声之外,连呼吸声都被下意识的屏住了。
秦明在第一段旋律刚一出来时,脸上的表情就有了变化。他先是眉头一皱,然后猛然舒展,然后又皱起,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来。
而这种表情,随着音乐持续展开,不断进展下去,就变得越来越明显。秦明比他的学生们境界更高,而《巴赫》是完全有资格匹配这种境界的,所以他能听到学生们听不出来的东西,惟其如此,他才会更觉得难以置信,他的目光从琴键上移开,落到正在全神贯注弹琴的白君文身上,依然觉得有些离奇:这曲子里包含的东西博大精深,而且怎么听都像是还有后续,还有许许多多的后续……他秦明已经算是国内乐理方面的顶尖高手了,却居然还无法从这短短的一首曲子里听出它后续究竟还想表达多少东西。
这似乎是冰山的一角,而水面之下究竟还有多么深远多么宽广,秦明居然一眼看不透!
“叮!”钢琴声戛然而止,白君文从钢琴前的凳子上转过身来,告诉秦明:“秦院长,这是《巴赫》第二首。”
秦明轻轻吸了一口气,没吭声。
他早就听出这是《巴赫》了。
https://jiwufengbao.com/book/8395/2111396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