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我中了举人,必要吃遍山珍海味,才能弥平这些年所受的苦楚。”
听到这个解释,李策之感到有些难以理解。
连饭都吃不饱了,最应该解决的难道不是生存问题吗。
而且这位王童生年年赶考,年年落榜,万一今年又落榜了,该去何处寻食?
他虽很难理解王童生这类人的想法,但嘴上并没有明言,反倒询问起来他这些年来的经历。
王童生眼神一亮,似乎很久没人愿意主动和他聊天了,话匣子一打开,便没有半点保留,说了个通透。
据他所说,当年他家在西河村,也算是富庶农家,有五头耕牛,良田十五亩。
而在王扈二十三岁那年,瞧见邻家有人中了举,那日整个村子都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所有的村民都前来巴结讨赏,送礼恭贺,看得他好生羡慕。
自小替家中务农,大字不识几个的他,也在那时,萌生了做文章,考功名的念头。
“大字不识便要考功名?”
李策之有些惊讶,也想不出王童生究竟是哪儿来的自信,科考一途,靠的是真凭实学,可不是撞大运。
“大字不识又如何?”
王童生似乎很不满李策之惊讶的态度,愤愤的道:“哪个孩童生来就熟读圣人经典?我不过是幼年时因父母疏忽才错失了教育,成年后方才能自己选择道路,努力读书识字,想考功名改变命运,难道也要遭到鄙夷吗?”
“王兄莫发火,的确是我不对。”
李策之想了想,倒觉得他说的有几分道理,的确不该以幼年教育而生定论。
见他道歉,颇有些火气的王童生倒也没继续追究,接着往下,继续说他的经历。
起初王扈的父母对他要考功名的事情并不赞同,在祖上数八代,都是贫农户籍的父母眼中,王扈就该老老实实当个庄稼汉。
能考功名,做大官的人,这都是天上文曲老爷托世,自家儿子哪有这能耐和本事?
学读书识字,纯粹是浪费功夫,倒不如帮衬家里多种两亩地。
“你说说看,他们是不是目光短浅,愚不可及!”
饶是过了这么多年,王扈提起家中父母的态度,依旧怨气难消。
“的确,大家都是人,也没有谁比谁多只胳膊多条腿。”
对于王扈不认命的态度,李策之倒是赞同的。
依稀记得幼年时,父亲对他说的故事里,也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言论。
骂骂咧咧的好几句,颇有些神经质的王扈再度说起来后来的事情。
他不服家里安排,我行我素,发誓一定要考上功名,让父母瞧瞧。
可惜,此后的十余年,他年年报考,年年落榜,莫说举人进士,便是一个小小的秀才功名都未曾拿到手。
这十余年间,发生了许多事情。
他的父母相继病逝,而与王扈青梅竹马,曾约定成婚的邻村女子,也因王扈醉心学问,冷落了她,导致两人渐行渐远。
直到某一日,他再听到消息,已是姑娘嫁作他人妇。
“衣不如新,人不如旧,为何,她就不能再等等我?”
似乎想起了记忆中那位曾与他互生情愫,私定终身的女人,王扈的脸上透着十足的凄苦神情,显得消沉不已。
https://jiwufengbao.com/book/9288/2318269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