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后半句虽然是宋代记载,但是通过赵公明的叙述已经能够确定这一点了,不过伏羲这种上古圣王早就不知道飞升到哪去了,更何况那几位圣王世袭散播开来都是几十个氏族那种,哪能照料到过来?更何况,这些方国不过是上古圣王子嗣被分封出去开辟的,上古圣王真正的核心传承还是中原华夏,这方面倒是不需要太担心。
关于“巴”名称的来历说法不一:二说是因川东两条河流的形状而得名;二说是川东盛产的一种植物“巴茅”而得名;三说巴民族把蛇作为图腾崇拜,蛇的象形字就是巴,所以有学者指出“巴蛇食象”就是指巴族与崇拜大象的彭族之间的通婚,“食”是指婚配或者性爱。莫能助四说是因为古代巴人凿石穴居住,川东人称石为巴,因此得名。
上古那些无所谓,但是三朝时期开始的底蕴却不一定不能传来下,从三朝之首的夏朝开始巴人就已经形成了巴方这样的形势建立国度了。殷商中叶,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率大军征讨巴国。巴国战败,成为诸侯国更是向商朝年年纳贡,岁岁服役。后来巴人不甘商朝的压迫,直接参与周武王伐纣。
西周初期分封了71个诸侯国,巴氏被封为子国,首领为姬姓宗族,子爵,因而叫巴子国,通常简称巴国。
这就是上古时期分封的惯例了,反正安排宗室,功臣之类的去开疆扩土或者管理那些地方,自己有本事就开发管理,没本事那也没办法,可以说上古的宗室王爵是真的需要不断打拼的,至于汉晋之后华夏版图基本上差不多了,王侯之类不过是治理地方而已,根本不需要开拓什么。
就像太公之于东夷,这也是有些时候追溯历史很难分得清究竟什么算事华夏,什么算是外族,因为有的时候真的就是安排一个王给你,其国民多是地方人士,究竟能教化到什么程度完全是看能力。
真讲太史公记载还说匈奴也是夏苗裔呢,不外乎夏朝分封了某个宗室过去,或者夏朝被打败之后残党跑过去发展起来的,类似商朝后裔还有箕子韩国这种玩意呢,终究不可能每一个人都能教化好一个种族。
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几来着,或许也可以说教化成功顺利归附的和反过来被国民同花的比例吧。
不管怎么说,正因为巴国首领是姬姓宗室,自然巴国与西周王室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春秋时代,巴国与蜀、楚、邓、庸等为邻。
后面巴蜀荆楚争斗不休,最后还是司马错“先灭蜀,继灭楚,而得天下”的策论顺利实施,几家人一起扑街了。
不过话说回来了,相较于巴国,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算起来还是蜀国的名号更大一点,历代统治四川的帝王都将最高治所设在成都,故成都为古蜀都,三国时刘备在四川称帝,史称“蜀汉”,五代时王建和孟知祥也先后在四川称帝,史称“前蜀”和“后蜀”。再加上李白的《蜀道难》更是闻名遐迩,也导致了四川虽然经常用巴蜀来代称,但是很多时候也被称为蜀地而不是巴。
这些古国的发展流程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其实也没啥好说的,只是相对于巴国,蜀国的历代国主不说都比较出名,却也是都有名字流传下来的,李白诗中就有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说的正是两位传说中最早的蜀王。
除此之外,里面所谓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正是描写的一段著名的成语故事乃至是可以说神话故事——五丁开山。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古蜀国五大力士自然不可能是历史上翻译的五队开山人马,保守估计也得是人仙级吧,至于大蛇是不是巴蛇,那就不好说了。
反正归根究底就是一句话,这一波张修拉来了强力的援军,真要打起来,恐怕自己这样的阵容上去都有送菜的可能。
https://jiwufengbao.com/book/9580/2384751_2.html